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将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活 、改变世界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7〕35号)和2017年全国高校科技工作会议精神 ,引导高校瞄准世界科技前沿 ,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 ,进一步提升高校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 、人才培养和服务国家需求的能力 ,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
一 、总体要求
(一)基本态势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 、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技术不断发展 ,人工智能正引发可产生链式反应的科学突破 、催生一批颠覆性技术 ,加速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塑造新型产业体系 ,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为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和应用带来广阔前景 。
人工智能具有技术属性和社会属性高度融合的特点 ,是经济发展新引擎 、社会发展加速器 。大数据驱动的视觉分析 、自然语言理解和语音识别等人工智能能力迅速提高 ,商业智能对话和推荐 、自动驾驶 、智能穿戴设备 、语言翻译 、自动导航 、新经济预测等正快速进入实用阶段 ,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渗透并重构生产 、分配 、交换 、消费等经济活动环节 ,形成从宏观到微观各领域的智能化新需求 、新产品 、新技术 、新业态 ,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甚至社会结构 ,实现社会生产力的整体跃升 。同时 ,加快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 ,利用智能技术支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 ,构建智能化 、网络化 、个性化 、终身化的教育体系 ,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促进教育公平 、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是实现教育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动力和支撑 。
高校处于科技第一生产力 、人才第一资源 、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 ,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自然语言理解 、计算机视觉 、多媒体 、机器人等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方面具有鲜明特色 ,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等方面具有坚实基础 。面对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机遇 ,高校要进一步强化基础研究 、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 ,要进一步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突破 ,要不断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为经济发展培育新动能 ,不断推动人工智能与人民需求深度融合 、为改善民生提供新途径 ,不断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为教育变革提供新方式 ,从而引领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 、人才培养和技术应用示范 ,带动我国人工智能总体实力的提升 。
(二)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贯彻创新 、协调 、绿色 、开放 、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围绕科教兴国 、人才强国 、创新驱动发展、军民融合等战略实施,加快构建高校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 ,全面提升高校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 、社会服务 、文化传承创新 、国际交流合作的能力 ,推动人工智能学科建设 、人才培养 、理论创新 、技术突破和应用示范全方位发展 ,为我国构筑人工智能发展先发优势和建设教育强国 、科技强国 、智能社会提供战略支撑 。
(三)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引领 。把创新引领摆在高校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位置 ,准确把握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态势 ,进一步优化高校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体系 ,把高校建成全球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
坚持科教融合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牢牢抓住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 ,推动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科学研究相互融合;发挥科研育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和高质量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并通过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断提升国家自主创新水平 ,构筑持续创新发展的优势 。
坚持服务需求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强化高校与地方政府 、企业 、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 ,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在重点行业与区域的转化应用 ,提升高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服务区域创新发展 、服务经济转型升级 、服务保障民生的能力。
坚持军民融合 。准确把握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方向 、发展规律和发展重点 ,发挥高校在基础研究 、人才培养上的优势和学科综合的特点 ,主动融入国家军民融合体系 ,不断推进军民技术双向转移和转化应用 。
(四)主要目标
到2020年 ,基本完成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优化布局 ,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优势进一步提升 ,并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 。
到2025年 ,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取得一批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原创成果 ,部分理论研究、创新技术与应用示范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有效支撑我国产业升级 、经济转型和智能社会建设 。
到2030年 ,高校成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 ,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
二 、重点任务
(一)优化高校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体系
1.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 。聚焦人工智能重大科学前沿问题 ,促进人工智能 、脑科学 、认知科学和心理学等领域深度交叉融合 ,重点推进大数据智能 、跨媒体感知计算 、混合增强智能 、群体智能 、自主协同控制与优化决策 、高级机器学习 、类脑智能计算和量子智能计算等基础理论研究 ,为人工智能范式变革提供理论支撑 ,为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理论创新打下坚实基础 。
2.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核心关键技术创新 。围绕新一代人工智能关键算法 、硬件和系统等 ,加快机器学习 、计算机视觉 、知识计算 、深度推理 、群智计算 、混合智能 、无人系统 、虚拟现实 、自然语言理解 、智能芯片等核心关键技术研究 ,在类脑智能 、自主智能 、混合智能和群体智能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形成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体系;在核心算法和数据 、硬件基础上 ,以提升跨媒体推理能力 、群智智能分析能力 、混合智能增强能力 、自主运动体执行能力 、人机交互能力为重点 ,构建算法和芯片协同 、软件和硬件协同 、终端和云端协同的人工智能标准化 、开源化和成熟化的服务支撑能力 。
3.加快建设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基地 。围绕人工智能领域基础理论 、核心关键共性技术和公共支撑平台等方面需求 ,加快建设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基地;以交叉前沿突破和国家区域发展等重大需求为导向 ,促进高校 、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创新主体协同互动 ,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加快国家实验室 、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各类国家级创新基地培育;鼓励高校建设新型科研组织机构,开展跨学科研究 。
4.加快建设一流人才队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支持高校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 ,培养 、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声誉的战略科技人才 、科技领军人才;支持高校组建一批人工智能 、脑科学和认知科学等跨学科 、综合交叉的创新团队和创新研究群体;支持高校依托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和“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大力培养引进优秀青年骨干人才;加强对从事基础性研究 、公益性研究的拔尖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的稳定支持 。
5.加强高水平科技智库建设 。鼓励 、支持高校牵头或参与建设人工智能领域战略研究基地 ,围绕人工智能发展对教育 、经济 、就业、法律 、国家安全等重大 、热点 、前瞻性问题开展战略研究与政策研究 ,形成若干高水平新型科技智库 。
6.加大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力度 。支持高校新建一批人工智能领域“111引智基地”和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培育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加快引进国际知名学者参与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支持举办高层次人工智能国际学术会议 ,推动我国学者担任相关国际学术组织重要职务 ,提升国际影响力;支持我国学者积极参与人工智能相关国际规则制定 ,适时提出“中国倡议”和“中国标准” 。(来源 : 教备网)
免责声明 :文章系本网编辑转载 ,转载目的仅供交流学习 ,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涉及作品内容 、版权和其它问题 ,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亚洲彩票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终解释权 。